详细分析我国煤矿智能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煤炭消费还将长期处在主导地位,新批产能的稀缺性将推动资产价格抬升。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国内电力煤炭供需缺口仍在,市场高景气将催化煤炭企业业绩预期。
消息面上,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已将7处露天煤矿的永久用地已按程序上报,总产能约1.2亿吨/年。这部分煤矿永久用地批复后,生产将恢复到正常水平,月可增产增供350万吨左右。
夏季用电旺季已至,国内用电负荷和日发电量突破历史峰值,今年上半年全国的煤炭消费量达到了21亿吨左右,同比增长10%左右,煤炭消费大幅增长,带动了煤炭市场供需略显偏紧的方向转变。
虽然政策已经推动内蒙地区露天矿产能释放、联合试运转延期,但供需缺口仍在。全国煤炭市场为迎峰度夏需求增加,进入八月份,市场需求增量加快,各个环节的煤炭库存都处于历史低位。其中,全国煤炭企业存煤同比下降26%,全国主要港口存煤同比下降21%,全国重点电厂存煤同比下降26.7%。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0〕283号)要求,加快煤矿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提升煤矿智能化建设水平,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综合司近日发布《关于支持鼓励开展煤矿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的通知》。
山西是我国煤矿主要产区,目前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的日均原煤产量已经达到92万吨,比上个月日均提高8万吨。既要保证煤炭安全高效生产,还要保障可调度的储备能力。晋能煤业针对多工作面同时开采对主运输系统造成的压力,采用了智能化管理模式,引入这套超时空预警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矿井各系统的运行效率。
目前,山西省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标准颁布《山西省智能煤矿建设指导规范》(DB14),出台了《山西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意见》,山西省煤矿智能化建设走上了快车道,正在奔着年内建成1000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的目标向前迈进。
当前通过推广应用井下智能装备、机器人岗位替代,不仅为煤矿工人体面劳动创造了条件,防止了人与灾害“短兵相接”,而且将进一步推进煤矿井下作业由少人向无人迈进,最终达到无人则安的目的,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
根据应急管理部的数据,现在全国非煤矿山大体3万多座,其中小型非煤矿山占95%。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报告,截至2019年末,全国煤矿数量为5300处左右,其中千万吨级煤矿44处。根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发生矿山事故434起、死亡573人。
据悉,从2000年到现在,20年时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5.03下降到2020年的0.058,山西省从2000年的1.85下降到2020年的0.023,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功不可没,智能化煤矿和智能化管理更是为煤矿安全提供了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