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析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行业分析报告
2022海洋可再生能源行业分析报告
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但结构调整的"阵痛"还将持续。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发展布局有待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薄弱。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海洋可再生能源行业由于海洋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海洋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海洋生态退化,海洋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日益突出,这些都是我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海洋经济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海洋能资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
海洋可再生能源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强等特点,在国家良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政策支持下,各地和企业开发海洋能的热情持续高涨,智能电网、独立供电等技术的长足发展也为海洋能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大力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行业既是优化能源结构、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战略需要,也是开发利用海洋和海岛、维护海洋权益、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选择。
海洋可再生能源下游海洋电力面临挑战
海洋电力行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72亿元,增长12.8%。从能源结构看,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成为天然气的净进口国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我国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调整结构、提高能效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能源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市场供给结构分析
我国海上风电异军突起,装机规模连续5年快速增长,已跃居全球第三。
图表:海洋可再生能源应用现状

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态势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在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等地区形成了海洋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培育海洋经济,特别是以海洋生物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沿海地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海洋生物技术产生的经济占海洋产业生产总值19.1%,其中海洋渔业达到23.5%,海洋生物医药业仅占0.5%,产值为385亿元。
海洋可再生能源行业和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距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还将逐步从近海、浅海向远海、深海发展;陆地高新技术迅速向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开发转移;以企业为主导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体系将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