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析我国海鲜行业发展现状
同时,实现进口量、进口额、出口量、出口额全面增长。受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国内日常水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品质升级等方面因素影响,贸易顺差收窄,全年98.04亿美元,同比减少15.59亿美元。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国际贸易壁垒增多、同构竞争加剧等困难下,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全年出口量433.94万吨,出口额211.5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0%和1.99%。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307.02万吨,出口额156.4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62%和1.32%,分别占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的70.75%和73.96%。其中,头足类、对虾、罗非鱼、蟹类、鲭鱼等海鲜作为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实现出口量额同比双增。
今年海鲜价格高吗?
今年春节高档海鲜价格涨幅不大,市场货源基本充足,很少有客户像往年一样大批量采购高档海鲜。目前,市场内品质顶级的野生江蟹一斤以上规格批发价180元/斤,去年同期190元/斤;野生黄鱼半斤规格批发价500元/斤,一斤规格的700至800元/斤,而去年同期,这两个规格的野生黄鱼分别卖600元/斤和1100元/斤。前几年,2斤以上野生大黄鱼市场批发价2000元/斤。
海鲜零食迎来热销
相较于高档海鲜,海味小零食成年货团购新宠,比如盐水虾蛄干,风味虾干,还有烤鱼片、鱼饼、小黄鱼干、手撕鱿鱼,都是经典海味小吃,每天现做现卖,非常热销。
海鲜味零食逐渐走俏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海洋食品本身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另一方面,海产品的保鲜和运输一直是供应链瓶颈,导致消费有一定的地域性。而海味零食方便携带和食用,极大地拓宽了消费区域和场景。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海鲜消费增幅较大。随着网购的兴起,各类水产品实现了产地加工、配送各地,消费者对于各类海洋类制品的认知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京东大数据显示,年货节第一周,“异地订单”量与去年年货节同期相比增长30%,且异地订单占比较平日上涨超50%。其中,广东、北京、江苏发出的跨省异地订单最多。
海鲜消费市场预计长期保持增长
当前,大型海鲜批发市场、线下餐饮企业纷纷关闭。全国海鲜需求量锐减,消费者需求更多集中在新鲜的蔬菜、瓜果、肉、禽、蛋等生活基本需要。人们居家隔离时,生鲜电商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
据统计,京东线上海鲜水产品全品类销售同比2019年增长约60%,线上购物的便利性、安全性、品质保障及售后服务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海鲜生产业的地域集中情况跟临海的先天优势与便利的贸易港口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海鲜消费水平除了地区的经济状况之外还跟地理因素、世代累积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我国沿海地区基本分布着海鲜水产养殖基地,商品鱼基地如渤海主要养殖的海产品有小黄鱼、带鱼、海参、鲍鱼、扇贝等,东海的带鱼、大黄鱼产量都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乌贼超过80%。浅海滩涂养殖基地如渤、黄海,其海带产量占全国的4/5以上。
中国是水产大国,水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1/3以上。中国同时是全球最大的海鲜消费市场。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升,中国人均水产消费量也在稳步攀升,从1990年的人均11.5公斤,到2006年的26公斤。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人均海鲜消耗量将达36公斤。
国内目前的海鲜市场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消费份额占比逐渐扩大。一线城市稳步增长,二、三线城市紧跟不断扩张。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海鲜市场消费将逐步增加,中国的海鲜市场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