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析我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前景预测
据报道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有消费者发现,在厦门,共享充电宝普遍收费为半小时3元,一小时6元,比景区的冷饮还要贵。
有运营共享充电宝的企业客服工作人员回应,充电宝在不同的场景收费规则不同,“像高铁站收费是3块钱30分钟,6块钱1小时。”对于收费上涨的疑问,前述工作人员称,现在物价发生变化,价格制定由商家需求和市场需求来决定。
其实充电宝涨价早已成常态。早在3月9日,记者调查发现,共享充电宝涨价为普遍现象,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每小时租借费用多为3元和4元,24小时封顶价格从20元到40元不等。同时,发现同一品牌在不同场所的计费标准也不同。据了解,自2020年7月起,有关共享充电宝涨价的新闻时不时刷屏。这是继2019年8月以来,行业的第二波大规模涨价潮。最新的涨价风波过后,共享充电宝使用均价提到了3元/小时,使得该行业收入水涨船高。
随着共享充电宝逐步深入人们的生活,涨价的“底气”也越来越硬。在过去两年里,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趋势明显,从最初的1~2元/小时上涨到黄金商业区3~4元/小时。尽管消费者嘴里喊着抵制,但终究抵挡不过手机没电的焦虑。这促进了共享充电宝行业迈入暴利时代。有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四大共享充电宝企业毛利率接近25%,2021年的该数据应该只增不降。
按照目前一般充电宝成本不足100元计算,一般一个共享充电宝“充电驿站”在3到6个月就能实现回本,部分企业年利润率甚至有可能超过60%。
共享充电宝主要营收场景是人员聚集性场所,如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受疫情影响都处于关闭状态,收入自然受到不小影响。此前不久,小电创始人兼CEO唐永波向员工发布了内部信,表示疫情对公司业务造成不小的打击,一方面收入骤降冰点,另一方面公司还有5000多名员工工资以及供应链和各地办公租金等多项支出亟待解决。
现代的生活中,电子设备的屏幕越来越大,耗电越来越高,然而电池技术却没有显着的革命。这样的变化将人们的手机充电频率不断的缩短,从早先一周充一次、三四天充一次,逐渐的缩短到一天充一次的状况。特别是户外运动时,手机电量远远不能满足智能手机使用者的需要,充电宝的需求逐渐增加。
最初智能设备厂商们针对自己的产品随机附带了便携式充电设备,当附带便携设备的智能设备被投放到市场发现引起了非常不错的反响,渐渐这些便携式充电设备被厂商们批量生产,由于有的智能设备公司不具备开发便携充电器的能力便出现了第三方代工等形式,便携式充电设备的产业链逐渐形成。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充电宝行业线上销售是极重要的销售渠道,线上销售简单,易操作,充电宝各企业也纷纷开始布局。目前市场上充电宝品牌众多,行业较乱,竞争激烈,市场饱和度较高。
前几年,由于共享经济的爆发,充电宝行业也滋生了共享充电宝的概念。2016年共享充电宝投资巨大,但从2018年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市场需求并不大,仅限于部分场所,发展情况并不好。背夹式充电宝,利用磁吸拼接技术,合二为一,自动吸附在手机壳上变身充电背夹电池。全包软边,防摔减震,一键开关想充就充,充完自动断电,边充边用不易发烫,有过充过放过流保护,可以放心使用,不充的时候也不用拆开,直接当手机壳保护手机。这也许是一个较好的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