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析我国海洋装备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原材料方面,海洋装备所用材料主要是钢材。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钢铁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全行业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巩固钢铁去产能成效,提高钢铁行业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提质增效,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报告《2021-2025年中国海洋装备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研究咨询报告》分析显示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钢铁开发区布局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按开发区数量来看,拥有钢铁开发区数量最多的省市为河北省,合计达11个,作为唯一一个钢铁开发区数量超10的省市形成第一梯队;其次为新疆,钢铁开发区数量为6个;辽宁拥有钢铁开发区4个。其他省市情况如下:四川、河南、福建钢铁开发区各有3个;江苏、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各有2个;山东、广东、上海、黑龙江、内蒙古、江西、陕西、山西、天津各1个。
目前,我国处于海洋工程装备的最底层,主要建造中低端产品,且每年大约有60%以上的海洋工程配套设备需要进口,我国的海工装备才刚刚起步。我国海工业除了尚处起步阶段,研发、设计、总装实力较弱外,其最大的弱点也正是源于政府主导的举国体制。它不是市场自发产生的,政府不是像韩国政府一样助推产业发展,而是完全的主导和催熟,这使该行业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欧美模式"重在创新,而中国模式向来是以量取胜,其初衷是为开发海洋石油资源,而不是振兴该产业。对于未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重点,应采用分层次发展的形式来突破深海装备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相对成熟的海洋矿产开发装备、海洋再生能源和化学能源的装备,同时要积极培育技术处在储备期的潮流能和海底金属开发装备产业,力争形成集研发、设计、总装制造、模块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为主题的产业体系。
海洋装备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海洋工程装备将呈现作业环境复杂化、装备规模大型化以及水下装备广泛应用的趋势,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在坚持技术引领、智能制造的情况下,我国海工装备技术水平将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不断加大,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升制造工业经济效益贡献巨大力量。
另外,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王俊利在采访中表示,中国海洋装备产业未来会向两个方向发展。
第一,是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标到我们装备产业中,重视生态文明才是一种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在勘探开发的过程中不能破坏海洋,不仅是对于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促进我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
第二,是智能化发展。智能化发展可以说是我刚才所提到的提高我们装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式,我们希望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发展,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装备的质量,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与船舶制造的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已经有一些行业专家提出了对于船舶制造业智能化的一些设想。比如说设计智能船厂,利用大数据采集技术对产品、车间、工人等船舶生产过程中参与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对船厂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从而提高制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