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析我国农业物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农业物流的管理形式不同,可以将农业物流分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农业销售物流。
1、农业供应物流
为保证农业生产不间断进行,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供给和补充农村生产所需生产资料的物流。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农业生产资料包括种籽(种苗、种畜、种禽)、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地膜、农机具以及农业生产所需的其他原料、材料、燃料等,包括电力资源和水利资源。
2、农业生产物流
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种养、管理到收获整个过程所形成的物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种(植)养(殖)物流,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等;二是管理物流,即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包括除草、用药、施肥、浇水、整枝等,或动物的喂养、微生物培养等所形成的物流;三是收获物流,即为了回收生产所得而形成的物流,包括农产品采收、脱粒、晾晒、整理、包装、堆放或动物捕捉等所形成的物流。
我国农业生产物流的特点:
·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产量不稳定,农产品品质差异很大。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
3、农业销售物流
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物流活动,包括收购、加工、保鲜、包装、运输、储存、配送、销售等环节。
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的特点在于:
·易腐性。农业产品一般都是生鲜易腐产品,商品寿命期短,保鲜困难;
·笨重性。农产品的单位价值较小,数量品种较多;
·品质差异大。由于对自然条件的可控力不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即使按统一标准生产的农业产品质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价格波动大。农产品的价格在一年、一个季节,甚至是一天之内也可能有频繁、大幅度的变动。以上农产品特性给农产品物流管理的储存、运输、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均增加了难度。
图表:中国农产品物流行业净利率情况

发展农业物流有利于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从入世后的形势分析,国内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价格大都高出国际市场价格,基本丧失了商业竞争优势。我国如果组织进口高质量低价格的农产品,会对一些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及其农民产生不利影响,农民卖粮难的现象将日益加剧,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必将逐步加大;而如果勉强坚持收购国内低质高价农产品,城市居民的消费矛盾必然突出,国家财政也吃不消。可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村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技术导致的物流不畅、成本过高、农产品质量低劣等落后现状,必将使农村陷于严重的经济恐慌。而改变这种现状的应急措施和长远战略,就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建立科学的农业物流体系。 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是建设和完善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生产粗放,劳动生产率低下,专业化水平不高,优质产品少,市场化程度不够,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其原因是中国农业缺乏高效的服务体系。只有通过物流体系的确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才能果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
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是促进农民重视农业管理和成本核算的驱动力。我国广大农村一直是“重生产,轻核算”。农民为能获取经济效益,往往只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却忽视了物流中潜在的利润。物流不仅具有在企业生产、供应和产品销售领域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价值,同时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盈利、推动企业经营的价值方面也具有显著的意义。许多国家把物流称之为“降低成本的宝库”,是“第三个利润的源泉”。随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已经从城市工商业管理中认识到了农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发展物流及加强物流管理,来推动农产品市场流通和经济繁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