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项目投资立项信息网

详细分析我国热电联产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1-03-08 08:40:45 来源:项目投资立项信息网
    热电联产是一项综合利用能源的技术,在发电的同时,有效利用汽化潜热进行供热,具有能源利用效率高、保护环境等诸多优势,被认为是最好的集中供热热源。但近年来,有的地区却出现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价格高于区域锅炉供热的不合理现象,以及热电联产在城市集中供热的比重不断降低,这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热电联产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完善,使这一现象得到缓解,保障热电联产行业的顺利发展。

  西方国家发展热电联产已达较高水平,其热负荷的用途已经扩张到冷热利用以及海水淡化等领域,大大扩展了热电联产的热利用范围。统计来看,西方国家热电厂装机容量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0%,用途大约为工业生产和分区集中供暖各占一半。在工业生产中,造纸、钢铁和化学工业都是热电联产的主要用户。

  热电联产市场发展怎么样 热电联产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调查报告

  我国的热电联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建设项目,就包括北京、西安、吉林等城市的热电厂建设项目,这一时期也是各地电网发展的初期。当时的热电厂以工业生产用蒸汽为主要负荷,但由于工业热负荷误差较大,热电厂投产后热负荷很长时间上不来,致使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热电厂选了抽凝机组,以保证供汽供电;我国新投产6,000千瓦及以上的供热机组容量占火电机组总容量的20%,仅次于苏联,居世界第二位。

  由于热电联产是一个流程实现电能和热能同时生产的先进能源利用形式,与热电分产相比具有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供热质量、便于综合利用、改善城市形象、减少安全事故等优点,使能量得到梯级利用,减少能源损失,能量总利用率可以达到 80%以上,因此在世界各国都得到大力提倡,特别是在经历了上世纪 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热电联产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重视,从而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热电联产的发展。

  虽然我国热电联产装机规模已有很大突破,但从中长期看,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未来的工业和居民采暖热力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这意味着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有效促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将为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积极的贡献。此外,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情况下,还可进一步考虑采用热电联产替代目前既有的工业供热和居民采暖供热的部分小锅炉。如果把当前30%的既有工业锅炉和20%的既有采暖锅炉改造为热电联产供热方式,热电联产行业市场空间将得以进一步拓宽。

  第一节 热电联产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一、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虽然国家曾出台文件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或参股形式参与火电站建设,但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政策中单独提及背压式热电联产项目尚属首次。

  热电站审批权下放至地方政府,是热电联产行业的利好政策,节省了审批环节的时间,企业可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和技术创新上去。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民间资本涌入热电行业,对推动我国热电行业有大向强转变有重要的作用。

  二、热电联产行业供需前景预测

  1、热电联产总产量预测

  图表:2018-2020年中国热电联产行业供给预测

  

 

  2、热电联产国内需求预测

  图表:“十三五”期间中国热电联产装机规模预测

  

 

  3、热电联产产业进出口前景预测

  我国热电联产发电设备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前景比较好,但目前还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上,未来有望向高端产品升级。进口方面,我国热电联产目前的核心发电装备对进口的依赖比较大,特别是对德国及日本企业的产品进口,未来随着国内热电联产装机规模的提升,在国产装备替代率上升有限的市场环境下,进口装备依然有较大的容纳空间。

  第二节 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建议

  一、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地方热电联产的发电总量,特别是供热总量,占据了整个地方电能和热能的较大比重,为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热电联产是实现行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电力行业能耗水平总体下降,做好“可持续发展地方热电”,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地方热电存在许多不合理问题亟需解决。

  纵观地方热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可总结为“三不合理三不够”:

  热电布局不合理。热力发展规划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热电布局不科学,已有工业园区内热用户不足设计能力,造成能源的源头性浪费:热电厂分布不均衡,供热范围的划分不合理。热电企业普遍存在供热能力与实际供热量不匹配,供热能力远远大于实际供热量,实际供热量为供热能力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甚至更低。由于供热量严重不足,再加上各供热区域内的热用户生产、经营属性不同,供热时段的峰谷差很大,各企业组织机组生产和经济性运行困难。为确保热用户的安全稳定用热,企业内部虽然经常性地调整最佳运行方式,但由于机炉频繁启、停或压负荷运行,某些时段还采用减温减压器供热等等,还是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消耗和生产成本。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导致热负荷严重不足,热电企业的建设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和回报,这是造成目前行业性亏损的主要原因。

  热汽定价不合理。煤价/热价联动具有积极意义,为供热价格能较为及时的反映成本提供了良性的手段。各地供热价格经历了两次调整,对于缓解煤炭成本上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地区间供热价格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同等煤价情况下,各地汽价要差数十元。

  机组选型不合理。有的地区热电目前供热配置中,背压机组总容量只占热电企业总容量37.5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GB/T6423-1995标准热电联产分项条件4.10条规定,在供热系统中背压式、抽汽背压式机组应承担基本热负荷不参加电力系统的调峰运行,抽汽式机组则以承担中间热负荷为主;以及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区域内热电联产规划和建设有关工作的问题》中提出,工业园区原则上建设公用热电厂,鼓励用热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机组选型应优先采用背压机组;当热用户较多热负荷波动较大时,经论证允许配备1台高压参数抽汽机组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因此,有的地区热电目前背压与抽凝机组的配置失调,抽凝机组装机容量过大;特别有些热电厂配置两台及以上的抽凝机组与目前国家发展和节能要求不相符合。

  管网建设投入不够。热力管网配置受原热力规划约束,政府对热力管网政策上未能给予足够力度的支持,制约热力系统的优化发展,也制约了热电厂有效拓展市场。扩大供热必须建设供热管线,现有体制只是由热电企业独家投资,明显势单力弱。由于热网其公益作用并且是大额度投资,热网建设应该列入社会城市公共设施范畴,其管线投资应由政府、或者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这样,一方面减轻了企业的压力,另一方面政府也便于管理与监督。政府应该加强供热管网建设总体规划,并承担起政府行政职能。

  小锅炉替代力度不够。有的地区目前集中供热范围内替代小锅炉政策进度缓慢,执行力度不够。有的热电有限公司系原集团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的配套热电企业,由于内部的矛盾纠纷和缺乏当地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处理,造成原来集中供热的供热管道拆除,原热用户纷纷自建小锅炉,该公司无法继续生存。不少供热半径内外还有分散小锅炉低效供热,能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热电厂供热范围内存在很多的小锅炉运行,不仅有碍于节能减排,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对整个地方经济环境安全生产严重不利。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企业应大力开展节能减排,但节能减排带来成本较大增加,节能减排新技术因价格高昂不能引进。所以,政府应在新技术投入、以及减排方面予以企业更多的政策扶持。

  综上所述,应既要客观地承认热电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要实事求是看待当前存在及亟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下一篇:最后一页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