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油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由于制造业、发电厂及炼化企业等陆上工业用燃料油对燃料品质要求较低,陆上工业用燃料油面临着天然气、液化气、煤炭等替代品的竞争,近年来需求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运输船舶对动力燃油有一定理化指标要求,目前船用燃料油无更低成本的替代品。因此,随着近年来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船用燃料油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20年中国燃料油表观需求量为3126.7万吨,同比增长8.7%。
2020年1月2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对国际航行船舶加注燃料油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对国际航行船舶在我国沿海港口加注的燃料油实行出口退(免)增值税13%,2020年2月起该政策正式实施。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主营炼厂积极布局低硫船燃生产。而我国低硫船燃规划生产加速,将有力推动我国从传统的保税燃料油进口国转变为自给自足的生产国。有分析预计,燃料油出口退税政策落地后有望降低国内低硫船燃成本,到时将吸引更多国际船舶到我国港口加注燃料油,进一步扩大我国船燃市场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8月中国燃料油产量为411万吨,同比增长37.8%;2021年1-8月中国燃料油累计产量为2678.2万吨,累计增长14.4%;2015-2020年中国燃料油产量2018年跌至最低,此后逐年递增。
2021年各季度(第三季度目前暂只统计7月和8月数据)中国燃料油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东北地区生产;2021年1-8月中国燃料油产量大区分布不均衡,其中华东地区产量最高,特别是山东省贡献了最多产量;2021年1-8月中国燃料油各省市产量top1领先于其他前9名。
《2021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燃料油供应将由3200万吨增长至3950万吨,年均增长4.3%,产品收率由4.5%增至5.2%。根据目前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国内低硫船燃产量将达到全球市场消费量的20%,将增强我国在国际燃料市场上的话语权,有助于提升市场影响力、参与国际定价。
未来,保税船燃市场规范度也将进一步提升,准入门槛高、参与国际竞争程度加深,有较大发展潜力,将会成为未来生产和销售企业重点竞争的市场。
根据《2021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港口建设及对外贸易的雄厚基础为我国“十四五”期间保税油市场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预计国内需求将由4300万吨增至2025年的4950万吨,年均增长2.9%。我国港口发展建设步入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期。
我国港口资源丰富,港口和航运业规模不断扩张,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5个港口群。“十三五”期间,集装箱吞吐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2.9%和3.3%。尽管较“十二五”期间的5.3%和4.7%的水平有所下降,但一批超大型港口如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青岛港在全球港口中处于领先水平,沿海港口整体完成了向第三代港口转型,“一带一路”倡议也为我国港口实现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中国保税船燃市场将迎来历史性大发展机遇期,预计“十四五”时期保税油需求年均增长7.4%,2025年需求量为2000万吨。